传播与出版
21世纪教育沙龙
No. 42 读书何以“无用”——中国乡村教育暗面的反思
分享按钮

 

      年初,《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让“知识无力”、“读书无用”的话题再度引发公众褒贬争议,而最近的一项社会科学研究调查表明,“读书无用论”正实实在在地冲击着乡土中国底层的村落社会,乡间少年对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知识代言者”——学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更有甚者,寄宿生活衍生“反学校”的帮派文化不断扩散……这是否是乡间的少年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向乡村教育发出的警告?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在中国乡村的此消彼长延绵不绝?如何重建乡土社会对乡村教育的信心?

      2015年9月6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搜狐教育联合举行的沙龙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就该话题进行对谈。

 

杨东平:“无用的读书”导致“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讲读书无用,可能基于两种不同的判断:一种是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判断,大学毕业找工作比较困难可能工资也不高。还有一种是对基础教育的判断,可能当学生上到初中的时候,就会觉得这种枯燥的应试训练对他是没用的,因为他识字和计算的能力都已经有了,再加上初中本来就是一个辍学的高峰,如果觉得自己考普通高中无望,那随之而来的厌学情绪和放弃学习的状态可能更严重。

  所以关于农村读书有用无用的论调,我们缺乏的是最基本的宏观数据。就是我们讲的都是一个村一个校,我这里有一个较大的样本,是一个研究团队跟踪了两万五千名西部地区的学生得到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初一的时候有一百个学生,到初三的时候还剩69个,高三的时候还剩37个,也就是初中淘汰三分之一,高中再淘汰三分之一,这里面还有一半是职高学校。就这么一个数据,或许从另一个层面我们能看到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基本面貌。

      关于读书无用论这件事情,一般而言在家里还过得去的情况下家长都会让子女去读书的,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读书,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现在出现了比较高的初中的辍学率,以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不高,所以我想是我们教育本身出了问题,是我们现在一些“无用的读书”,才导致所谓“读书无用论”。其实还是局限于升学教育这个框架当中。现在的应试教育只有对升学是有用的,但升学并不是所有农村学生的选择。农村教育有三个不同的目标,第一个是为升学而服务,第二个是为进城打工服务,第三个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课程必须多样化,现在在高中阶段这个目标已经提出来了,但在初中课程并没有提出来,但是我们现在大量的农村学生,初中就是其最高学历,所以我觉得问题在这。而解决的方法应该是推进教育改革,让教育社区化、生活化,能够依据生活而教育,来自生活的教育,为改善生活的教育。阅读原文

 

储朝晖:解决“读书无用论”需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近些年,中国的农村教育整个是一个落败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包括政府和村民对教育的投入没跟上,再者农村学校没法跟城里的学校比,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分级的,首先是乡村到县城,县城再到市,市再到省会城市,一级级地往上择校,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农民没办法承担现在的教育成本。尽管也尽力的投入,但没办法给城市的人比,最后可能就造成一种失望和无用的感觉。这其实对后来的农村孩子在教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会感到自己没有出路,或者自己永远都是被动的甚至处于被淘汰的地步,我觉得这个状况要改变是很难的。

      而李涛的报告整体上来说还是讲了一个个案,而整个农村的状况很复杂。就我了解,一般在升学比例较高的农村对读书有用的认同程度就较高,在升学率高但出来工作的比例较低,而且有其它经济来源的,对读书无用的认同就较高。

      如果读书上学确实没能提供上升的通道,以及现实生活中生产的基本能力,那这两个因素都导致在当地产生读书无用论增多。因为有些经济比较发展比较好的,他确实觉得上了学以后考不上什么学校,然后几年下来甚至觉得费了钱,结果还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也有贫困的地方这条道走不通的是绝望的,但他们依然认同读书无用。刚才李涛讲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上了一本的可能更有上升的机会,但上了二三本,交了很高的学费却发现毕业后找工作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家长可能就更加认同读书无用。

      目前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农村孩子上学和学校的教学,跟农村的生活完全是基本上没有关系的。这时候来衡量读书有没有用的标准就是就是能不能考上学校,如果能考上学校,就有用,考不上学校它就没用。再者,考不上学校的落榜生很难再在农村生活下去,由于专心读书可能他不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或者体力,但是去城市发展又失去了一些必要条件。这样一来读书就成了无用。阅读原文

 

康健:选拔性教育、撤点并校让学校的功能在丧失

      读书无用论的背后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义务教育是强迫的、无选择、无淘汰的教育,但现在的教育已经变成了选拔性的教育,这与义务教育法是矛盾的。现在影响儿童公平享受这种教育权利的原因很多。比如农村社会的变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出走,农村的生产环节被破坏了,农村家庭伦理环境被破坏等。

      而撤点并校可能在硬件改善上、教师集中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撤点并校遗留的问题也更多也没有解决。当时撤点并校是很强行的,把很多该撤的撤了、不该撤的也撤了。比如福建培田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古村落,村小的学校文化环境不错,经济也不落后,但有一年我再去的时候就被撤掉了,孩子要去乡里去读书。

      撤点并校其实破坏了农村的教育生态,变成了一个孤岛式的教育生态。农村的学校、祠堂等其实都能起到教化作用,但由于撤点并校以及农村家庭的解构,这种教化功能已经太弱化了,而且现在学校除了专注考试和选拔,其他的比如道德、精神、行为的层面都被忽视了,学校责任和功能在丧失。我特别希望教育主管者要认真地去做一点具体工作,恢复很多在村边的小学,退回到撤点并校之前。阅读原文

Copyright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京ICP备09037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