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出版
21世纪教育沙龙
NO.45 中小学学制是否需要缩短?
分享按钮

    编者按:今年3月4日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建议:“将12年学制改成10年一贯制,10年连读,学生可以坐上直通车,轻松快乐地学习。”是否缩短中小学学制成为热门话题。有的人认为小学太长了,读四年就可以了,不需要读六年;也有一些保持中立的态度:其实缩短时间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保证教学质量。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看待缩短学制问题?在3月17日举行的21世纪教育沙龙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明全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十二年学制”是多年实践的选择
 
      储朝晖介绍,基础教育“六三三”分段的十二年学制是在1922年建立的。当时提出实行“十二年学制”,是经过很多次讨论和打磨,政府基本没有干预,都由教育家群体来判断及决定。1915年,有人对学制问题提出批评和反对意见。当时是湖南省提出学制改革。到1917年,几乎大多数省都提出要改学制,到1918年出现很多调查,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适到各个省做调查。当时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也做过很多的调查,做了很扎实的工作。当时他们有很多人关注的主要是儿童的成长发展,他们的决定比较客观,没有太多的外界力量干预因素。

       杨东平介绍,新中国之后,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学制改革的高潮,试点九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五四学制等多种学制,中共中央成立了学制改革小组。其重要背景,是毛泽东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认为现行学制时间太长,学生关在学校脱离社会实践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文革中大幅度缩短学制,改为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大学3年。文革结束后又恢复了12年学制。但是,80年代也有缩短学制的强烈动机,那时的口号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这两次基本是非教育的动机。

       很多主张缩短学制的原因是中小学现行教育内容用十年、十一年完全可以完成,因为现在高三整整一年、初三有半年专门用于备考,基本是浪费青春。这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不是学制本身的问题。因为如果十年学制,青少年毕业时刚16岁,走上社会为时尚早。
 
      国际上十二年学制是主流
                                               
      储朝晖认为,学制改变与否的主要依据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十二年学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95年左右的时间,中间反反复复提出学制改革,但是都没有成功。1949年以后提出缩短学制,在1949年前也有人提出过质疑,认为这个学制不合理,但终没有说服力。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学制是合理的。人的个体之间有差异,每个人发展的阶段性也有差异。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是恒定的,但是在统计的意义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今,虽然有一些孩子表现出早熟、早慧现象。但是整体上,还没有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这方面也缺少大量统计数据和大量实证的研究。同样,信息化环境、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并没有使儿童成长的阶段性发生改变,没有因为信息渠道的增加而改变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尽管我们有少年班及其他课程体系,但是大量的数据表明,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杨明全说,“六三三学制”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19世纪末兴起该学制。美国人建立的“六三三学制”,基本上也是根据这个发展阶段来划分的。后来到了60年代,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的四个阶段的划分,基本上跟“六三三学制”是对应的。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即0到2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即2岁到6、7岁,即不能进行逻辑运算,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6~7岁到11~12岁,必须借助具体的事物形式来进行;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5岁以后孩子才可以进行逻辑的推理。因此,人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赞成盲目缩短学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全世界199个样本国家,各国基础教育年限从十年到十四年不等,十年学制的只有10所,仅占5%,实行十二年学制和十三年学制的学校约占77%。可见世界各国对孩子教育发展的观点,还是比较保守的。

      如果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除了知识之外,不能太急,要缓慢一点。我在美国访学期间,了解美国教育就是,孩子在低龄时期的教育需要慢下来。美国老师认为孩子们的童年很宝贵,要让他们过一个完整的童年。如美国小学课程课标,他所列出来的,就是基本的科目。他们还会开设田野调查课程、游园课程等等,这种多样性、充实的课程,使孩子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学习负担”和学制没有直接关系
 
       主张缩短学制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学业负担,因为小升初、中考都是非常激烈的竞争,学制贯通之后可以减少两个“坎”,让学生少“受罪”。储朝晖认为,严格地说,学习负担跟学制没有关系。学习负担主要由教学、管理、评价方式来决定。如果教学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能够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习就不会负担太重。也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应试教育不改变,而学制被缩短,课业被压缩,那么学生负担反而会更重。

       杨东平认为,我国中小学的课程难度,比发达国家明显地高。如果在12年的义务教育范围内,把不必要的知识灌输大量地减少,把学科难度降下来,大量地增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户外活动,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学生在学校会感到更快乐的话,希望缩短学制的呼声可能会降低一些。

       杨明全也认为,减轻学生痛苦不见得是通过缩短学制的方法。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水平,给他们设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标准,减轻他们的竞争力,使孩子在学校里面会感受到快乐。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在学校里面学知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不仅是知识发展的问题,还有各个方面,如道德、人格的情感、社会交往等等,我们叫和谐发展。目前国内的教育,尽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味道还是非常明显。

       杨明全称赞同实行一贯制。可以去掉不必要的环节,比如小升初、初升高的问题,要拿出很多时间去反复练习,题海战术。如果是一贯制,就可以把这些环节去掉,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一贯制的做法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如美国小学没有升学考试,而是自然而然地升到初中。美国教育局会对每个孩子出一份成绩报告,这个报告不是选拔性的,是发展性的评价。看到孩子在主要的学科,数学、阅读、英语、社会科、科学主要的领域里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
 
      “弹性学制”或许可以为特殊人才提供快速通道
 
       杨明全介绍,有的国家的基础教育学制,虽然十二年,但分段不一样。如印度是8-2-2,其多数学生能够普及的就是8年教育。英国是十年,但它有两年大学预科。美国学制主要是5-4-3分段,缩短了小学,延长了初中。这或许与儿童青春期提前有关。从中国的现实看,有的地方如黑龙江部分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实行5-4分段,上海将小学六年级放在初中,其实也是5-4分段。顾明远老师一再呼吁要重视学制研究,似乎主要也是指如何分段而不是缩短。

       国际上是存在“灵活学制”的。总体上美国社会是一个弹性化的社会。美国的弹性化有学分管理的基础,修满学分可以毕业。根据学分来收取学费和考察学生的学业进程。学生的学分满了,才有资格去申请答辩毕业。而且有些高中的学分是互认的,高中修的学分,大学里面互认。所以美国有一类课叫“AP课程”,一种大学课程的前置。它解决什么问题?就是美国高中生有一些人学有余力,怎么办?提前学大学的课程。好处就是,先把大学的基础课程学分拿到了,那么,他到大学里面就不用再花钱,另一个好处,反映学生自主选择,只要感兴趣的就选这个AP课程。所以现在大学录取的时候,AP课程的分数学分,成了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杨东平说,学制改革的讨论还是有价值的,包括是否缩短、如何分段、如何贯通等等,还有弹性学制。如果学制可以灵活调整的话,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有需求的人就可以提前毕业或者跳级等,为特殊人提供快速通道,不需要大家都齐头并进。也许,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缩短学制问题允许改革,允许探索,允许试点,但同时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opyright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京ICP备09037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