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出版
21世纪教育沙龙
NO.47 高考“减招”风波中的假象与真问题
分享按钮

       近日,一份包含在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里的“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调控方案”,成为了近期的社会聚焦点。肇端于生源调出计划,部分省份的学生家长陈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表达疑虑,认为这些支援外省的名额是从本省自己孩子那拿走的,并引发了关于高考改革、教育公平等的广泛讨论。

       5月17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搜狐教育举办21世纪教育沙龙NO.47,邀请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探讨这场风波事实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反思制度设计、公共政策制定。沙龙嘉宾还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省际高等教育差距的改进建议。

掷地有声沙龙现场嘉宾(左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PART1就事论事:高考“减招”风波中的假象与真问题

聚焦一:今年调拨方案是否减少了江苏、湖北的名额?

实际上,国家调整生源计划和推进东部、中西部地区高校高校的协作由来已久,在过去几年都有这样的计划。支援中西部的招生协作计划2008年开始的,每年专门安排增量计划,由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录取率较高省份的高校承担,面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录取率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还有一个始于2012年的农村学生定向招生计划,2012年第一年只招一万名学生,今年扩大到6万。
       整体来看,国家在调整生源计划的时候,基本上有一个原则,即不影响当地录取率或保持当地录取率上扬。在此原则基础上,国家选择一些生源在逐渐下降的省份,把招生计划调给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由此缩小地区之间高考录取率差异。因此,了解这个原则后就会明白基本的事实:所有调整生源计划的省份,本科录取率包括上线率和一本录取率都不会下降,全国各个地区都是一致的。
       江苏和湖北教育厅承诺的不会降低招生计划,这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录取率,一个是录取指标。从录取率上来看,各地整体上线率不会变,还会略有提高。本科率包括一本录取率也会提高。而在录取指标上,录取总量比录取率更直观,在生源下降的情况下,如果录取指标不变,整个录取率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现在一二本录取计划不变,再加上整体录取不变,很显然能保证一二本录取率的上扬。

聚焦二:同样居211数量前三甲,江苏一本录取率为何比北京上海低10%以上?

图片来源:自主招生在线

      江苏省此处调出的3.8万招生计划里,有2.9万高职专科的名额,而本科名额只有9千左右。之所有引发讨论或者家长的误解,其实在最初公布数据时就缺乏信息的透明度。江苏省今年高考人数是36.04万,3.8万占整个考生的比例10%多。但家长可能不知道本科和高职专科等是怎么分配的。还有一个在一本院校里,985院校调出多少,二类院校调出多少,调出之后别人调不调进来等公布信息的方式都太粗犷,导致了很多家长产生了很多焦虑情绪。

    此外,江苏一直以来不高的一本录取率也让家长不安。211高校数量前三甲是北京(23所),江苏(11所)、上海(9所)。北京上海高考人数下降到了10万以内,尽管江苏高考人数较往年也有下降,但总量仍有36.04万。如此庞大的体量,拉低了江苏招生比例。

     现在很多人关注一本院校的招生,但“一本录取率”这个概念是很不明确的。现在各地一本录取院校是由几个种学校类型组成,一是985高校,二是211学校(包含985),三是地方建设的重点院校,四是部分拥有很好专业的二本学校。另外,大家对本科率、高职院校录取率不太关心,从整个高考录取逻辑上,重点大学在全国均衡的配置更应被关注。 

     高考改革的趋势是淡化和取消高考批次,今后一二本的界限逐渐缩小。上海从今年开始取消一二本录取批次,山东和浙江明年取消一二本录取批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聚焦三:北京、上海这两座“高考特权”城市调出的名额很少吗?

  很多人质疑此次北京、上海这两座“高考特权”城市调出的名额很少。北京确实没有参与此次招生名额的调出,但上海调出了5000名额。相比湖北、江苏调出的几万人,5000可能不太显眼,但由于上海高考报名人数基数不大,约5.1万人,所以上海调出比率还是比较高。

  其实东部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长期承担大量接收外省学生的任务。北京、上海拥有80多所高校,每年招生计划中70、80%都是外地生源,北京、上海并非没有承担任务。

  聚焦四:河北今年考生总数比去年增加1.83万,指标被调出0.95万,招生计划是否受到影响?

       河北省生源调出,也会保证基本的录取人数不变。河北省的报考人数增加,还有一部分的学校调出,但是整体的招生比例是不会下降的,这是基本的规格原则。河北的考生会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会看到最终的招生计划。

  其实除了调出还有调入名额,向其它省份调出了名额,可能还有一些学校会增加在其省内的招生,只是调入部分可能还没有公布。

聚焦五:广东这样的东部省份,为什么会在调入的省份名单中?

       广东省这几年高考人数很多,一直是维持70万以上的高位。但广东省一本的升学率却很低。去年广东一本录取率第一次突破9%,但被质疑有水分,是把一些二本院校调升到一本院校去了。

  广东的高等教育整体没有江苏、上海发达,属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比较少的地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经过几十年发展分布变化很大。以1900年有高等教育为起点,高校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以及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区。1949年尤其是1952、1956年院系调整,将东部很多高校调整到西部地区。1978年后东部沿海地区高校发展更快,院校调整最多的是广东省。它的顶尖大学屈指可数,近两年主要是通过对外开放、创新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等做了一些探索。

聚焦六:江苏省和湖北省教育厅的承诺会兑现吗?

  目前为止,既然教育厅已经出来公开承诺了,应该没有问题,而且有媒体和家长的监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最后的招生计划一定会公开的。不管是湖北和江苏考生还是其它省市考生,在填志愿的时候,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要知道招生计划数。按照往年惯例通常招生计划数在6月中旬公布,这在招考成绩公布之前是学生填报志愿非常重要的信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PART2如何解决高考名额跨省调拨?

高考政策应“三年早知道”

  政策的制定实施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没有这个博弈出来政策肯定会有争议。涉及到家长考生利益的,要公开决策,听取意见,让决策更科学。但此次风波由于决策部门过于乐观,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征询民意。实际上这么多年,我国各个高校制定招生计划的时候也没有公开。高考的政策应该“三年早知道”,招生计划也是,不能等在高考之前才公布招生计划,让家长和考生感觉到焦虑。应该至少三年、五年要做好规划。明年上海和浙江试点新高考,但究竟怎么录取还不知道,到现在也没公布。其实通过这件事情来倒逼我们的教育制度改革,促进教育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而官方发布政策时,应公布信息细节,而不仅是公布一些大致的数据。尽量采用大众版详细解读,方便大家理解,以免引起误会。

改革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做增量调整

       高校招生计划有几个因素确定:第一,从举办的属性层面,全国重点大学和部属学校、地方性高校、高职院校,这三类不同的院校招生计划发布不同,全国性的大学会注意本地招生和全国招生,地方性高校更多关注地方招生,高职院校更倾向于本地。第二,从资金来源层面,进入90年代后期,有很多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央和地方共建,招生指标也进行了调整,原来重点大学在全国分布更均衡,调整后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化,招生本地化。第三,从学校学科关系和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学校是哪些专业,培养什么人才。

  研究型大学或者一本以上高校生源地的确定,不完全靠教育部的计划或省际均衡的原则,有历史传统原因,也高校自身特点,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属于军工性质,历史上就在国防工业重点地区如东北和四川等招生量很大。除此之外,地域因素不能忽视,比如江南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在华东一带,不愿意到西北或东北上大学。

  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后,全国重点大学本地化招生现象非常严重。有的高校最多录取超过70%的当地学生,像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后来教育部有一个规范,要求研究性大学在本地招生的比例不得高于30%,这两年要求不得高于25%。所以从管理部门角度,真正重要或比较容易做的是控制研究型大学招生的本地化倾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现在实行的是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就是把所有大学分省列计划,一直分到各省。分到省后,而高考按照户籍来报名,显然高考的指标就是本省户籍人口的蛋糕。家长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政策、决策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有两点应该注意:

  第一,随着异地高考的开放,应该做增量改革,针对开放人数的多少增加地方的指标,而不是去做减法甚至瓜分他人的利益。第二,对外地生源的调出,不要动原来的利益,要做增量调整。可以增加大学的投入,比如前段时间国家也说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大学的投入,在14个 省份各建一所高水平大学。这其实是增加中西部地区招生生源指标的一个办法。还可以通过生源结构变化调整专业,比如增加某一些专业的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 进行适度的扩招。增加整体招生计划比较少、录取率比较低的省份,通过增量的改革可能比现在对存量的调整可能更加容易。增量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得各个省的一 本录取率差距相对缩小。

  现在各个省的关注点仍是全国重点大学,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本科率、高职高专录取率基本不是问题,未来怎样解决好全国重点大学指标的划拨,是推进高考公平最大的难点。

让高考招录脱地方政绩考核

       和研究生招录不同,高考生的录取是和各个地方的政绩挂钩的,列入政绩考核。高考招录核心问题是不能仅用行政手段解决,需要制度改革。

  邻国日本有很多考生不参加统一考试,学生认为上一个当地的学校就够了。我们一直说高考社会化,社会化就是自己报考,自己选择学校。

  现在有人提出取消分省定额。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就是不跟户籍绑定,取消高考按户籍报名制度。但怎么取消有不同的路径。现在大家有一种意见,就是全国范围内一张卷子,然后全国统一集中录取,划出统一分数线,这种操作方式太简单粗暴。还是计划方式,只是把小的计划变成了一个大的计划,会导致更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还会导致更多的地区不均衡问题。

  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测试,作为一个基本的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分省计划还保留,那全国统一命题就只能解决评价的问题,而无法解决公平的问题。

参考研究生录取模式

       高考最理想的录取方式是招考分离,学校自主招生,社会机构专业评价,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但是目前很多人对招考分离有意见,包括很多的家长担心会存在潜规则或是招生不公平。退而求其次,研究生招录方式很成熟可以借鉴:研究生报名没有任何按户籍限制,有全国统一复试线,学校有自己的复试线,而且在中国有现实的技术支持。

  跟研究生招录模式类似,高考招录中有“三位一体”的录取方式,如浙江省高考招录改革试点,方式包括统一考试,高校面试,还有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现在浙江省52所高校、江苏7所高校、上海9所高校以及南科大也在实行三位一体的改革。但实际上情况不一样,有的是以本省高校为主,有的以985、211高校为主,有些地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

  还有一个问题,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改革、上海的综合评价改革等都是在本省内进行。建议让全国所有学校在开放的平台上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或参考研究生录取,以高校为主体,不分户籍,自由报名。报考了之后没有被录取的学生,还可以再填志愿,分别进行本科批次、高职高专批次的录取,这样的话可能会是一个全新的高考架构。

Copyright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京ICP备09037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