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出版
21世纪教育沙龙
No.34 英语改革:改分数,不如改“英本主义”
分享按钮
日前,一场名为“英语教育改什么——That is a question!”的沙龙,在北京南锣鼓巷帽儿胡同四号“朴道草堂”书店举行。
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教授等在内的知名专家与会,共同探讨了未来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
12月,千呼万唤的高考改革方案初露端倪。教育部负责人表示,2016年英语作为突破口,将引入“社会化考试”的概念,率先实行一年多考。
“北京版”方案则将英语考试的分值做大幅调整,高考满分由此前的150分降为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
政策制定者强调,即将到来的改革能让英语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其交流能力,改变中国人“哑巴英语”的窘境。
在一切以高考成绩为纲的应试教育现状下,上述改革举措所造成的激荡自不待言。一线老师、校长们揣测,改革是否意味着英语学科地位的衰落,同时担心课时下降引发大批教师离开讲台;学生家长也搞不清楚,还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各种英语补习班。
“中国的英语教育,不能仅仅将英语视作是一种‘工具’,单纯强调提升‘交流能力’,而是要将品格培养、思维发展和语言交流并重,”有参与沙龙的著名英语教育专家称。
 
部分英语教师可能转岗
 
英语考试政策调整,会对英语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当日沙龙现场所做的调查中,关于“新的改革会不会导致学校降低对英语的重视,减少课时、减少教师数、降低教学要求?”的问题,有53%的听众认为将产生影响,33%的听众则认为影响不大。
“肯定有影响,而且影响不会小。”参加沙龙的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言之凿凿。他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三十多年,对基层教学非常了解。
在李俊和看来,将来学校可能会有部分英语老师面临着转岗的挑战。
之所以有此判断,因为现在北京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错,如英语实行一年多考试,李俊和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高一时就能通过考试。学校里英语老师数量跟语文老师数量差不多,改革方案提升了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权重,降低了英语的权重,很可能导致今后高中英语老师尤其是教高二、高三的老师没课上。
“那边语文老师忙得贼死,这边是一部分英语老师可能面临转岗。”李俊和表示。
类似的情况,过去曾有先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推行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多数学校停办英语课,而改上俄语课,当时北京的大学里仅有北大和北外还开设英文课,中学基本上都“英改俄”,学校招聘了很多俄语教师。
“后来上面下来一个令,说都开英语,把俄语砍掉,当时学校里的俄语老师都是高水平,叽里呱啦的说得特别好。这个令一下来,你再找这几个俄语老师,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卖饭票了。”李俊和回忆道。
除了对老师转岗的担忧,李俊和觉得,英语考试改革中的某些规定实现起来也面临不小挑战。比如推行“一年多考”,虽然可以方便考生,但对于考试组织者而言,社会动员的资源将会非常大。
“每年高考到了考英语听力的时候,家长都会自动把考场周围路都封上了,怕来往过车影响考生考试。改成一年考几次,每次都封路?”李俊和说。
不过,身为一线教师,他也强调现在最重要的是一线教师要“想办法尽快适应教学”,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改变。
在李俊和看来,目前这种情况下,英语老师不应该消沉,无所作为,应该坚持英语教师的信条,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个学生。
此外,李俊和还建议,将来英语老师授课时,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英语知识也不用讲那么多,今后的趋向应该是淡化语法,淡化语言知识;同时,英语是一种技能,教师应该走出演讲者的角色,英语老师要上成跟体育课差不多,以练为主,为用而学,在用中学。
“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提高,特别是听说训练,如果您作为一个英语老师,自己口语都不行,还怎么教学生啊?”李俊和说。
 
摈弃“英本主义”
 
“英语教育事实上应该是‘全人教育’。” 知名英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亚夫在沙龙上表示。
所谓“全人教育”,是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而不仅仅光会知识,光是掌握点技能的人,同时还要有各种各样优良的品格。在龚亚夫看来,英语教育的价值,可归纳为三个部分:交流沟通、获取信息;认知思维、发展心智;品格塑造、立德树人。
但让龚亚夫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式的英语教学更多强调前两者,对于“品格塑造、立德树人”却十分忽视。他总结了中国式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六大问题,即“英本主义”(Native-speakerism)的教育理念、目标未能体现价值、功能-结构教材思路、内容远离学生实际、测试构念模糊不清以及教师缺乏系统培训等。
其中,“英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与“全人教育”观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龚亚夫举了一个现行教材中的场景对话的例子,来解释什么是他眼中的“英本主义”:
Mrs Wang: Good afternoon, Mrs Li.(下午好,李太太!)
Mrs Li :Good afternoon. What have you bought? (下午好,你买什么了?)
Mrs Wang: Some apples and oranges. (我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
Mrs Li: Where do they come from?(哪里生产的?)
Mrs Wang:The apples are from America and the oranges are from Japan. (苹果是美国产的,橙子是日本的。)
Mrs Li: Apples from America are dearer, but they are sweeter.(美国产的苹果较贵,但是甜。)
Mrs Wang: Yes, what do you want to buy?(是的,你想买什么?)
Mrs Li: I want to buy some butter.(我想买一些黄油。)
Mrs Wang: The butter from Australia is cheaper than the butter from Canada.(澳洲产的黄油要比加拿大的便宜点。)
Mrs Li: Yes. But the butter from America is cheapest. And it's very nice.(是的,但是美国产的最便宜,而且最好。)
Mrs Wang: Let's go and get some. (走,我们买点去。)
 
“这段对话传递的意思,第一我们都得买进口商品,第二还得比较哪国便宜,”龚亚夫笑着说,“这分明是早市上买菜大妈的对话,还不是一般的大妈,是有钱在燕莎买菜的大妈。”
上述对话,集中体现了“英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教材设置多模拟英语国家环境和人物身份;强调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的话题则是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多位英语教育界人士均表示,国内英语教材的编写思路,很多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
近年来,龚亚夫常到全国各地做调查,经常发现现行教材中的内容离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让孩子们学习时根本难以理解。
在云南的一所乡村学校里,有当地的英语老师跟他反映,现行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英文对话:“你喜欢什么?”“我喜欢汉堡包、鸡腿、鸡翅。”可当地学校食堂的大锅里,天天炖的是白菜,孩子们根本没见过汉堡包,“你说我们喜欢吃汉堡,他们从来就没见过,还说喜欢吃那个,能真实吗?”同样,教材里还写着“别踩草地”的内容。“我们这的孩子出了门就是草地,你不踩草地踩什么?”这位英语老师一脸不解地问。
显然,现行英语教材中,很多语境都是描绘外国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特别是小学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
因此,从事基础英语教育30多年的龚亚夫呼吁,中国的英语教育应该尽快摈弃“英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将英语视作是一种“工具”,单纯强调提升“交流能力”,而是将品格培养、思维发展和语言交流并重,通过教授英语让孩子们学习到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优秀的价值观念。
“只有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了,下一步的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明确方向。”龚亚夫称。
Copyright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京ICP备09037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