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出版
21世纪教育沙龙
No.33 谁能教我们做好父母? ——“新世代”的家庭教育困局
分享按钮
当荧屏净是星爸萌娃,一档亲子秀节目涉及的80后父母育儿的话题,当下也为人津津乐道。
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享受过叛逆和开放浪潮之后的70、80后们,刚过而立之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孩子。一边想给下一代撑起片自由的天空,一边又要顶住起跑线上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在压力和幸福之间穿行,他们正努力诠释新世代“父母”的涵义。
面对“熊孩子”的各种棘手问题,虽狂翻育儿宝典,他们能否找到对症药方?
面对五花八门各种“科学”育儿信息的泛滥,他们能否足够笃定,去伪存真?
面对不堪回首的儿时家庭教育体验,当父辈开始隔代陪伴自己的子女时,他们该如何是从?
10月27日下午,21世纪教育沙龙邀请到拥有十余年童书出版经验的三川玲、果壳网主笔、科普作家瘦驼以及家庭教育专家杨杰,一同来讨论父母如何科学育儿以及怎样与父辈更好相处共同培养下一代。
 
找个儿科医生做朋友
 
三川玲,6岁女孩“小丸子”的妈妈,借着多年的童书出版经验,今年7月份开设了微信公共账号,从一个需要寻找育儿知识的妈妈转身为育儿新知的分享者,目前已有2万多订阅者。
培养一个正常的小孩,是三川玲心中的意愿,“我所有的方法都不是教育天才的方法,只是培养正常小孩的方法,她健康、快乐有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就很不错。”
“我是没看过什么育儿书就开始带小孩,但其实凭直觉足以养大你的婴儿。”三川玲觉得,有一颗陪伴孩子的心,打开五官很专注地观察孩子的细小反应,能够辨识出来小Baby的需求,时间长了能够培养出一个母亲体察孩子的直觉。
“我们家小丸子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她只要到神情严肃地到一个角落里,我就知道她要排便了。六年我已经培养出这样的直觉,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都能看出来。”三川玲说。
书籍是三川玲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渠道。“我觉得这一辈子给我收获最大的书是日本的松田道雄先生写的《定本育儿百科》。”这本涉及育儿和科学的书籍,按照月龄讲述了0-6岁孩子的喂养方法、环境、异常情况、集体保育,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工具书。三川玲推荐的另一本是《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儿童心理变化,从而解决困扰家长的难题。
“我们身边也有些特别优秀的人,他们能把家庭生活都经营的很好,也是非常值得去学习的。”三川玲说。
如果父母能搭建一个自己的专家团队,每个人有一个儿科医生的朋友,会非常受益。“孩子生病没办法判断时,能有一个靠得住的儿童医生,会减少家庭战争的爆发。这是书籍没办法代替的,因为要去互动和沟通。”她同时推荐了儿童医学方面比较专业的机构和个人,比如儿科专家崔玉涛等。
 
“宅”出来的近视眼
 
新的技术出现,真的对育儿有多大的改变么?果壳网主笔瘦驼觉得未必如此。
在他看来,过去100年里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广播、电视、互联网,每一个新的媒介出现以后,就有人反思这些东西是不是改变了教育?其实没有什么影响,不管是电视还是广播,对于教育形态的改变并不大。
“一百年前,孩子生下来该怎么养?我们可能听的是七大姑八大姨,今天可能是百度,但百度出现的内容跟七大姑八大姨说的差不多,媒介形式变了,对内容没有带来影响。”瘦驼笑着说。
但当诸多70、80后并不依赖父辈经验而求助于网络解疑答惑时,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时,如何甄别就成为新世代父母一个必备技能。
如何找到靠谱的育儿信息?
瘦驼给出自己的“秘笈”: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重要的技术是要学会翻墙;第二个需要的本领,是学好英语。瘦驼举例说,关于健康疾病,他一般会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网站,里面会有各种关于儿童预防疾病的权威信息及提醒。
硬币的另一面,在无边界的互联网中,家长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更好的自我学习。现在一个新的趋势是MOOC(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和第一代公开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你不仅仅是听,还可以和老师互动并完成相应的作业,最后获取结业证书。这个新的媒介平台运用好,会成为家长的利器,
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具体到要不要孩子使用新技术产品,会不会有很多负面影响,很多家长为此伤透脑筋。
玩iPad是不是就会让孩子近视?很多家长都会问。
瘦驼从科普角度给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答案:科学研究表明,近视跟用眼没有太大关系,可能跟遗传、高糖食物、“宅”的生活方式更有关系。尤其是“宅”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很严重的近视,因为户外的光线照明度比室内强很多,而且景深长且深。澳大利亚、新加坡的研究都发现了这点,减少户外活动是造成孩子近视眼的主要原因。
 
重新定义老人隔代陪伴角色
 
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在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情况下,将孩子交给老人来带已经成为新世代父母的一个普遍的选择。
然而,隔代教育在当下的语境中又总是透着股“负面的味道”。想起隔代教育,似乎总是跟溺爱、唠叨、干涉等词相连。“单纯把老人定义成保姆或者绊脚石,是不公平的,既然隔代教育不可避免,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老人呢?”家庭教育专家杨杰说。她将老人的角色定义为——生活服务、教育配合和情感滋养。
“我觉得老人最重要、最被忽略的角色就是情感滋养。”杨杰用她自己和爷爷之间的例子说明情感滋养对于隔代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心里,只有爷爷对我的疼爱是没有任何瑕疵的。他给了我纯粹的爱,让我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是从我父母身上体会不到的。”杨杰说。
这种隔辈儿亲,成为杨杰自己日后经历人生重大转折如高考、考研、工作、创业遇到困难时最大的精神支撑。“父亲的显性教育,诸如好好学习、远大理想这时候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而爷爷精神层面的陪伴给了我极大安慰。”
不过,杨杰也建议,隔代教育在爱的基础上还需要理智,父母和老人之间要共同守住这个边界。具体表现在,父母和老人之间对于教育子女要有分工配合,家长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老人配合而非干涉。
新世代父母如何处理好和老人的关系?杨杰建议,首先,不要伤害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如果直接否定老人,会踩到隔代教育的雷区,打击到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年轻的爸爸妈妈应该赞赏老人积极的方面,同时善意提醒其不当的地方,并从细节处着手示范给老人。
“养育孩子,我们可以让老人更多承担‘养’的这部分责任,但家长必须自己承担‘教育’的这部分责任。”杨杰说。
她以一个小例子说明家庭教育里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孩子哭闹时会哭喊老人,如果家长觉得有必要好好教育孩子,老人在场一般会比较难办。所以,家长和老人不妨提前设定好基本规则,如遇到这种情况,在父母教育孩子到时候,老人应该回避,配合家长的教育。
“很多隔代教育的冲突其实是因为互相不认同,所以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让老人放心。”杨杰说。
Copyright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京ICP备09037896号